以文物说:峡江滩险志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当今世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奔腾不息的江水,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变迁。

历史上,长江航道川江段(宜昌至重庆江段)水势险峻,往来船只稍有不慎,即有沉溺之患。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千百年来,峡江先民们用血汗积累了数不清的航运经验,在民间广为传播。这本保存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峡江滩险志》背后,就隐藏着一个感人的传奇故事。

1915年,时任川路公司经理的刘声元倡议川江疏浚,以利本国轮运事业,治理川江航道的第一步拟采用西方现代测量技术绘制川江航道图。1917年,北洋陆军部成立“修竣宜渝滩险事务处”,任命刘声元为处长,并拨付经费二十万银元。于是刘声元聘请测绘人员蒲宇宁、赵叔瑜等人带领工人分段测绘,并亲自参与视察规划,风餐露宿,备极艰辛。仅施工一年,陆军部因战乱不再拨款,工作被迫终止,峡江治理工程至此夭折。尽管如此,刘声元依然自费主持编著了采用现代科学测绘手段、实地测绘基础上的我国第一部精细、详实的宜渝滩险专著——《峡江滩险志》。

1918年6月该书脱稿。因北洋政府陆军部拒付印刷款项,刘声元不得不自筹经费,直到1922年,才得以在上海刊印出版。全书十二开本,三卷(图两卷,志一卷),二百余页。篇首冠以《峡江图语释》135则,然后是《峡江总图》63幅与《峡江滩险分图》40幅,最后则配以《宜渝河道全图之图例》和《宜渝水道纵断面全图》。各图不仅详尽标明航段各程之枯水线、略测线、石盘、石梁、暗礁、崖峡、碛坝、沙泥、乱石、河流方向等,亦详细标注航道两岸支流水溪、山脉山沟、城垣庙宇、街市场镇、桥梁关卡的具体位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峡江航道的地理形势与险滩情况。该书不仅充分借鉴近代西方测绘之技术优势,亦保留了中国传统航道图编绘之精华,在某些方面比近代西方人测绘的川江航道图更具实用价值。由于印刷数量不多,流传不广,此书就更显弥足珍贵。刘声元在卷首亲笔题诗“图志既存,滩已不竟。江水滔滔,长留遗憾”,一言道尽了治理峡江和编纂图志的艰辛。

刘声元(1875-1924),晚清著名书法、篆刻家刘纪三之子,善书画。12岁考取秀才,被乡人誉为“神童”,27岁中举。其后,他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10年,刘声元加入同盟会,成为“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骨干。后来,他怀着慷慨赴死的决心代表四川民众到北京向摄政王载沣请愿,被捕后险被清政府处死。辛亥革命成功,刘声元重获自由。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致力于铁路、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刘声元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投身于川江治滩及航运,竭尽心血。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实业家,刘声元风餐露宿,不惧险阻治理川江滩险,为后人留下一部至今都极具科学文化价值的《峡江滩险志》,令人肃然起敬。

抚今追昔,斯人已逝,但他的身影将永远镌刻在长江航道恢宏的历史画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