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说:明董其昌行书轴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明隆庆六年(1572年),正值会考,无数江南才俊涌入松江府,一位十七岁少年胸有成竹,他答卷文采飞扬,心中似乎早已将榜首收入囊中。但擅长书法的主考官在阅卷时嫌弃其字迹拙劣,将其由第一名降至第二名。少年因此大受刺激,发奋临摹学习,最终一雪前耻,更成为对当世和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画大家,他就是董其昌。现藏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明董其昌录唐刘长卿《平蕃曲三首》之三行书轴,为其传世佳作。

藏品为绢本立轴,纵126.5厘米,横47厘米,行书,三行,共20字,落款“董其昌”。内容为唐代刘长卿《平蕃曲三首》之三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空留一片石,万古照燕(yān)然。” 原诗表现了边关戍守以及开边拓土的边塞战争场景,其最后一句原为“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yān)山”,引用了窦宪、耿秉出击匈奴的典故。董其昌将最后三字作了改动,应为其兴之所至之笔。整幅作品清秀隽逸,点划精到,可谓“用笔虚灵、气韵流畅”,将其飘逸潇洒的气质表现地淋漓尽致,堪称董其昌的代表性书法作品。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自青年时期董其昌就学习禅宗,中年时期更为迷恋。他将禅学提出的“渐修”与“顿悟”融入学书道路中,促成了他“字须熟后生”书法观的形成。董其昌一生临古无数,不断学习与参悟,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书法史观。他的书风以“淡”为宗,率真自然。

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极高,其绘画艺术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同时,他毕其一生倡导和实践“书画同源”,用笔顿挫有致、轻重自如,变化多端,成就了他“率真天成”的书法意境。他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颇多。

康熙、乾隆皇帝对董其昌的书法情有独钟。康熙更是倍加推崇、偏爱,在董其昌的墨迹题跋:“华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时至今日,依旧被世人推崇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