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说:唐湘阴窑青瓷骑马吹笳俑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礼记•檀弓》有载:“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俑,作为跨越历史的信使,在窑火烧造时记录斑驳的时代记忆,在尘土启封中揭开历史的面纱。

唐代,在北方流行唐三彩俑,在南方则流行陶瓷俑。地处湘江沿岸、掌握了青瓷烧造工艺的湘阴窑,成为了这一时期南方瓷俑烧制的领头羊。唐诗有云:“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1978年,万县唐冉仁才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骑马吹笳俑即为湘阴窑的精品之作。

这件青瓷骑马吹笳俑,通高24.5厘米,长18.9厘米,宽9厘米。乐俑头戴遮耳帽,身穿交领右祍宽袖外衣,腰系带,下着裳,长至脚面,脚穿尖头靴,双目凝神,端坐于马背上;左手执笳至嘴处作吹奏状,右手前曲作握缰绳状;马背上有桥形鞍,头上有髻饰,口角两侧各有锥形镳一个,胸前鞍以及股后革带上均有铃饰。吹笳俑整体造型生动传神,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黄,釉层均匀厚重,有玻璃质感。俑身所着服装形似北方游牧民族的袴褶服。北方民族善于骑射,大多上身穿褶,下身穿袴,一起合称为“袴褶服”。它的特点是短身而广袖,下袴稍显宽松,袴口放开,膝盖处系带。这种服装的最大优势是穿着起来行动便捷、便于征战,引入中原后便流行于两汉至隋唐之际。

这件骑马吹笳俑不仅有混搭风的“潮服”,还妙在音乐意涵也颇为丰富。骑吹是鼓吹乐中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因为在马上演奏而得名,它是王公贵族车驾出行时随行的仪仗音乐,以彰显身份。冉仁才,字征文,资性英勇。隋大业末,以功授通议大夫。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平绿郎有功,秩金紫光禄大夫、泾州刺史,封巫山公。冉仁才担任泾州刺史时,孤影大漠,常与胡音作伴。李益在《五城道中》诗曰:“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 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汉代传入中原,通常称为“胡笳”。以竹为管,以芦茎为簧,音色哀怨、缠绵,又名悲笳、哀笳。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喜之,则用之;念旧,则存之。不仅如此,箫音笛鸣也不绝如缕,更有胡旋舞风靡一时。

唐王朝向来鼓励互通往来,崇尚异域文化,湘阴窑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生产了类型丰富的陪葬俑,武士俑、文吏俑、生肖俑、伎乐俑等不胜枚举。这件千年前的青瓷骑马吹笳俑,不但向我们展示了唐代湘阴窑制瓷技术的辉煌成就,更向我们诉说着大唐时期民族文化交融的盛世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