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说:东周青铜鱼钩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2000年深冬的一天,一群来自复旦大学的考古工作者-顶着凛冽寒风,在万州武陵镇麻柳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突然,一枚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东周青铜鱼钩被发掘出来,让所有人欣喜不已。

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先民就开始捕捉鱼类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相对于较难捕捉的兽类和禽类,鱼类算是一种相对更容易获取的蛋白质类食物,于是各种捕捉鱼类的器具如渔网、长矛、飞镖、鱼钩等应运而生。其中,具有携带和使用方便的鱼钩最受欢迎,成为古今中外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渔具。据考古资料表明,现存最早的鱼钩为旧石器时期先民用兽骨和禽骨劈磨而成的直钩和微弯钩,称之为“鱼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商周时期的金属冶炼水平不断进步,青铜工艺在渔具的改良和发展上得到了应用,鱼钩的材质也从骨质发展到了更耐用的青铜。这一时期鱼钩采用模具铸造,其制作精良使用便利。鱼钩钩尖锐利,倒刺大小和起刺位置适当。钩门尺寸多数小于钩弯的直径,有效地防止了被钓到的鱼挣扎逃脱。钩柄长短配用,更可因鱼而异,变换使用。

万州地处峡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先民们就使用动物骨骼来制作鱼钩。在长江沿岸的麻柳沱遗址和黄柏溪遗址的新石器地层中均发现了大量鱼骨、鱼牙、鱼鳞等遗存物,它们成为当时峡江居民沿江而居、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重要佐证。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收藏的这枚东周青铜鱼钩长2厘米,宽1厘米,整体呈弯钩形,钩首尖锐有倒刺,钩柄顶端一侧凹槽可系绳,与现代鱼钩结构基本一致。它结构完整、造型优美,外表如新,体现出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在制作诸如鱼钩这种小巧青铜器物上的极高水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钓鱼不仅仅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手段,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春秋战国《列子•汤问篇》记载,楚王向詹何请教这方面的知识时,詹何说:“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钧,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寥寥数语,简明透彻的借钓鱼之事阐述了治国安邦的家国情怀,又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人文情怀。到现代,钓鱼更是成为人们陶冶身心、锻炼身体的一种大众活动,承载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一枚小小的鱼钩,不但见证了远古先民勇于挑战大自然、努力生存的勇气,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