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说:盐井沟古象

发布时间:2019-09-30 浏览次数:

  万州城南约20公里的新田镇,有一条看似普通的小山沟,世人称它为盐井沟。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富、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百万年前,这里广布的亚热带雨林曾是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等远古生物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百万年的气候变化和地质变迁里,大量古生物更迭消失,由于盐井沟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在这里被留存下来。这些化石保存完好、数量巨大、序列完整、门类丰富,一直备受中外学者推崇,被定为“华南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

  东方剑齿象化石在万州被发现,源于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材。早在十九世纪末,万州出产的龙骨已远近闻名。1921年10月,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瓦尔特•格兰阶随中亚考察团到中国科学考察,偶然得知长江上游的万州盛产“龙骨”,格兰阶博士立刻意识到万州可能埋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考察团一行寻迹而上,最终发现了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1921—1926年,他们采集到大量的东方剑齿象、剑齿虎、犀牛、大熊猫等哺乳动物化石,并运回美国,陈列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由此拉开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盐井沟科学考察、研究的序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和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也曾到此进行科考。随后的数十年里,我国科研机构多次派出专业人员对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07年和2011年,万州区博物馆先后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位于盐井沟大垭口的一处洞穴内发掘出三具比较完整的东方剑齿象化石,分别为两具幼年剑齿象和一具成年剑齿象化石,装架复原后成年象高3.5米,长5.8米,其门齿长达1.78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这三具东方剑齿象化石出土于同一地点,其埋藏的密集型及保存的完整性在世界范围内均少见,目前已成为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与剑齿虎、巴氏大熊猫、华南虎、独角犀、华南巨貘等盐井沟动物化石群的其它成员一起,供世人观瞻和研究。

  东方剑齿象及其伴生动物化石群的出土,对我们深刻理解盐井沟地区百万年来动物群的演替史,复原出该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史,以及盐井沟动物群在该地区长期存在、演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