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说:东汉庖厨俑

发布时间:2019-09-30 浏览次数:

  2005年12月13日上午,万州武陵镇下中村一个叫天丘的江边小台地上,考古队员们正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带领村民们抢救性发掘即将被三峡库区蓄水而淹没的天丘古墓群。在考古队员们的细心清理下,一件造型生动而别致的陶俑,在地下沉睡了2000余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它就是后来成为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镇馆宝藏之一的东汉庖厨俑。

  这件东汉庖厨俑高41厘米,造型粗犷而不失生动:厨师呈跪坐姿态,头戴无檐圆冠,身穿右衽灯笼袖布衫,双袖挽起至上臂;身前置案,案上放着丰富的食材;人物面部塑造也极为传神:粗眉大眼,双耳招风,且面带神秘的微笑。

  自春秋时期以来流行的厚葬习俗,到了两汉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们在营造来生世界的过程中还按照现世居室来设计建造墓室,不仅将死者生前所用的工具、生活物品,还把诸如房屋、田地、家禽、牲畜、仆从等制成模型和偶像统统放入墓中随葬,即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因此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众多反映市井百态、起居生活的各类陶俑中庖厨形象屡见不鲜,庖厨俑真实、全面地再现出汉人"钟鸣鼎食、饮宴庖厨"的生活场景。汉代巴蜀地区的陶俑相比中原地区的陶俑更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们不刻意追求细部的准确描绘,而更多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神似,尤其擅长抓取生活场景和瞬间动态,以及表现人物的职业特性。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收藏的这件东汉庖厨俑形象逼真、富于活力,体现了汉代工匠在表现人物的神情、服饰及姿态等方面娴熟的雕塑技巧,是汉代巴蜀地区陶俑的杰出代表。更有意思的是,这件庖厨俑左手按鱼右手作操作状的形象,再加上案板上所摆放的鱼、生姜、葱、蒜等,与现今万州本地厨师制作驰名中外的美食——“万州烤鱼”的过程神似,这件庖厨俑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似乎又多了一层特别的含义。

  两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居民饮食丰富、结构多元,有着独特的饮食风俗和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件庖厨俑案上放置的各类食物和佐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汉时川渝地区的丰裕与富产;而从其生动别致的造型又可见庖厨形象已不仅仅局限于烹调蒸煮从业者单纯的职业特征,更成为上流士大夫阶层或市井百姓宴饮娱乐、精神饕餮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