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解说词

发布时间:2018-03-22 浏览次数: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欢迎大家参观刘江艺术厅!

       刘江,1926年生于重庆市万州区孙家镇,原名馥安,号湖岸、知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和教育家。刘江先生17岁离开万州,1945年中师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作为志愿军代表,曾受到毛主席等的亲切接见。1957年返回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并留校任教。刘江先生师从诸乐三,是吴昌硕的再传弟子,也得到了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先生的教诲。刘江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为支持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先后为家乡题赠作品、回乡讲学授艺、捐资修路、捐资建校等。2011年,先生以耄耋之年,将多年来精心创作的80幅书法作品、20方印章,无偿捐赠给万州区博物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刘江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感受刘江先生绿叶对根的深厚情感!为彰显刘江先生的捐赠义举,我们特别举办《刘江先生捐赠书法篆刻作品展》,以资感谢!

刘江先生在书法上主攻篆书,也兼擅行楷。他的行楷出自李北海、黄山谷;其篆书出秦入汉,汲取甲骨、钟鼎、刻石之精髓,以气势开张、骨力雄强著称。他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高明的手法,把猎碣、甲骨与秦篆、汉隶熔为一炉,很好地完成了骨与肉、力与气、神与韵的统一。无论是甲骨的坚朴,小篆的雄秀,还是汉篆的磅礴;无论是尺牍小品,还是丈二巨制,在用笔上极有节奏感,一墨点去,节律弹跳;一笔挥来,张驰合度;枯荣幻化之计,却是满眼骨肉丰盈,具有开阔轩昂的大气势、大格局。既具有传统的古典美,又透着新鲜的现代气韵。

在刘江先生捐赠的这80幅书法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应属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对于这首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而在刘江先生这幅书法作品中,诗句用小篆写下,笔划较细,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左右对称,给人以挺拔秀丽的感觉。和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契合无比。

刘江先生的篆刻作品,方寸之间具有大气磅礴之势,韵律隽永之味。他的篆刻上溯秦汉,近得吴昌硕之法乳,并由此独创新路,而其中以叠篆印和甲骨文印最具特色。刘江先生的叠篆,因势盘曲,逶迤遒劲,丰满与灵动,扑朔迷离之中,无不透露出笔墨趣味的流动之美,而细味其用刀的性格,在作品中又能感受到一种淳朴肆直的意境。他的卜文(甲骨文)篆刻刀笔相融,浑厚华滋,重气势,中韵律,简约而不乏厚重,繁密而有秩序,古味与新意水乳交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在其20方篆刻作品中,造型最为奇特精美的是“德为寿者相”。汉印的特点是:平正端庄、浑厚朴实、势韵自然、变化万千。正如袁三俊所说:“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之楷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谦和敦厚。在刘先生的篆刻之中,形成了一种波澜、浑然大气之风。

刘江先生曾在《篆刻艺术欣赏》一书中提到:只有对作家或作品进行较客观的一分为二的分析,知其长,亦知其短,取其长,而弃其短,集众家之长,日积月累消化吸收,才能逐渐开创新的领域,自成面目。即使对于别人认为较差或者坏的作品,也应该进行分析研究,不可人云亦云。因为坏的东西里面,有时也包含有益的因素。如汉代的凿印,在宋元明清之际,刻印者无人问津,一直到了晚清赵之谦偶尔为之,继而被齐白石取而用之,大加发扬,遂成齐派面目。只有掌握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在欣赏活动中才可能使我们逐渐深入堂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与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