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服务

重庆巴文化研究会2016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万州召开

发布时间:2016-11-25

2016年11月24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巴文化研究会主办,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承办的重庆巴文化研究会2016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万州召开。来自市内外高校、三峡库区文博单位的代表和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就巴文化近期研究成果和现状,巴文化研究方向和任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和三峡库区出土文物对巴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等内容,共同在万州开展学术成果交流。

   上午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由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向渠奎主持。万州区文化委副主任邱江陵出席会议并致辞。刘豫川会长作了讲话,对本次年会在万州举行和承办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讲到,万州文化积淀和底蕴深厚,古代遗迹和文物藏品丰富,是巴文化研究的重要地区。近年来,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将巴文化的整体面貌逐渐显现出来,有相当多的三峡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为巴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这对巴文化的研究、历史文化的梳理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环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馆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黎小龙就《“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的形成与嬗变》作了主旨发言,对“巴蜀文化”和 “巴渝文化”的概念、形成、发展及关系进一步做了阐述、厘清和界定,推动了学术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巴文化提供理论基础;重庆巴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薛新力在其《巴渝古代文献述略》中以文献学的角度对古代反映巴渝地区自然、社会的文献及其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为各位专家学者进行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文献和资料;重庆巴文化研究会顾问、长江师范学院教授曾超所作的关于《夏人对巴地的移民新探》从新的思路考察夏人对巴地的移民并分析其原因,得出这次移民对巴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反映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梁冠男所作的关于《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况》的汇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摸清了重庆市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研究巴文化提供了借鉴。

    24日下午,会议进行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和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分成两组对这次大会所提交的论文进行了讨论。第一组由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贤高主持,第二组由西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强主持。

本次会议共收到27篇论文,涵盖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论文视角新颖。一、宏观上看,此次论文立足高、视野宽,对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巴渝文化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丰富了巴文化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科建设。例如有关于土家学内涵的界定和学科构建问题的探讨。二、微观上考证细腻,材料扎实,充分利用了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如《“夷水”异名考》、《万里黔中一漏天—黄庭坚黔州行事考述》、《竹禅和尚生平行实考》、《白鹤梁所见人名考》、《北岩墓群考古成果及利用思考》等文章从出土文物这一研究薄弱处入手,对巴渝文化的研究是极具价值的。三、从学术视角上看,有从经济史的角度,如《重庆地区清代冶锌生产与管理——兼论黔铅在重庆的转运》;有从民族学的角度,如《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考察》、《移民拟制家族的和谐共生—以三姓祠堂、雷氏宗族为例的分析》;也有从文学的角度,如《<花间词>中“巫山神女”意象的文化学意义》以文学作品为对象,来探讨其文化内涵。四、学术视野开阔,《长江与巴渝文明的起源、发展》、《汉唐长安(关中)与大三峡(巴蜀)地缘关系管窥》、《试论僚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关系》等文章不局限于巴文化本体,也结合了其他地域文化。五、大胆争鸣,重视新成果。如巴蜀符号一直是有争议的,《巴蜀符号印、汉字印对比释读及巴蜀符号释读方法问题》就对老问题有了新的启发和思考。六、图文并茂,直观通俗。《北岩墓群考古成果及利用思考》附了照片,将文物资源与大家分享,而《试论重庆丰盛古镇的建筑彩绘与雕刻艺术》则不仅带来了学术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七、学术会议插播广告,广告中包含了学术信息和学术会议信息。八、《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况》的报告不仅是宏观指导,微观上也很有参考价值,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总之,此次学术会议的研讨涵盖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诸多研究成果,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为研究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