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服务

盐井沟古生物化石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11-06-07
    万州区盐井沟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中亚考察团成员格兰阶首次进入盐井沟地区收集化石并运回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1953年他们研究了这批化石,将之称为“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是中国南方第四纪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最为典型的代表。至今,盐井沟的化石仍作为精品陈列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然而实际上格兰阶所收集的化石多是收购而来,并没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和层位,这给中国南方古生物以及古人类演化的时代对比造成了很大麻烦。2007年发现的大垭口地点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大的希望。     大垭口化石地点为一垂直裂隙,俗称“竖井”,发育在东南-西北走向的山坡之上,井口距坡底约11m。2011年3~5月,万州区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这一地点进行了试掘,在这一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计有5目9科12种。按生物学分类列表如下: 长鼻目    象科    东方剑齿象 肉食目    猫科    巴氏剑齿虎  豹    猫科属种未定 啮齿目    竹鼠科    竹鼠    鼠科属种未定 奇蹄目    犀科    爪哇犀  中国犀 爪兽科    中华黄昏爪兽 偶蹄目    猪科    野猪 鹿科    水鹿 牛科    水牛     在这些种类中,东方剑齿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包括有头骨、下颌、牙齿、四肢骨骼、脊椎骨和肋骨等,除2007年已经发掘的1具外,本次又发现2具较为完整的骨架化石。在同一地点发现3具较为完整的东方剑齿象骨架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这为我们了解这一灭绝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其生存时期的古气候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东方剑齿象伴生的其他动物在中国南方第四纪生物演化、时代对比、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环境背景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另外,巴氏剑齿虎、豹和爪哇犀都是在这一地区的首次发现。     从化石组合来看,剑齿虎和爪兽都是更新世早期(258~78万年)的典型代表;从化石形态特征来看,东方剑齿象的臼齿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征,这些表明大垭口化石点的年代比此前认为的要早,初步估计年代约为100万年。     盐井沟的研究工作尚处于重新起步的阶段,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从地质背景上看,盐井沟地区保存了早更新世晚期至现代的较为完整的生物演化序列,有望建立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的标尺。而且,由于这一地区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可以为现代生物的起源演化等问题提供不可替代的材料支持。在科研、科普、文化、旅游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