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玉、石类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珍贵文物—玉、石类
大溪文化灰褐色石纺轮
新石器时代
直径6.4cm、厚1.1cm
呈灰褐色,磨制,扁平圆饼状,中有圆形穿孔,素面。
凤鸟纹“大凤凰”“永寿岁”铭文石手镯
清(1616~1911)
外径8.5cm、内径6cm、宽2cm
石质呈灰白色,较厚重,环体,上下两面磨制平整,外壁对称浅浮雕凤鸟各一只,左右侧对刻铭文一组,其铭文为篆书朱文,均为三字,第一组为“大凤凰”三字,第二组为“永寿岁”。
大溪文化青黄色玉璜
新石器时代
外径12.1cm、内径2.7cm、厚0.4cm
玉璜,呈青黄色,通体扁平,有赭色浸蚀,呈半环状,两端各一圆形穿孔,以备穿系佩带。
大溪文化青绿色玉玦
新石器时代
外径4.7cm、内径1.8cm、厚0.7cm
玉玦扁平,呈青绿色,圆环状,环体上侧有缺口,磨制,有赭色浸蚀,表面平素。
大溪文化灰白色石玦
新石器时代
外径3.8cm、内径1.6cm、厚0.9cm
石玦扁平,呈灰白色,圆环状,圆形环体上侧有缺口,磨制,有赭色浸蚀,表面平素。
谷纹青玉璧
西汉(前206~公元25)
外径8.4cm、内径3.3cm、厚0.6cm
通体呈青色。为圆环形,玉壁内外沿两面各饰一道凹弦纹,通体饰用管状工具钻出的谷纹。
谷纹玉璧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
外径9.9cm、内径4.5cm、厚0.5cm
通体呈灰白色。为圆环形,玉壁肉内外沿两面各饰一道凹弦纹,肉上饰谷纹。
谷纹青玉璧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
直径10.6cm、 宽3.4 cm、厚0.5cm
通体呈青色,圆环形,玉壁内外沿两面各饰一道凹弦纹,通体饰用管状工具钻出的谷纹。
青玉玦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
外径5.7cm、内径2.4cm、厚0.3cm
青白色,有灰绿色沁,光平,好径中等,整体呈环状,其中有一长条状缺口。
青玉玦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
外径3.4cm、内径1.2cm、厚0.1cm
深绿色,半透明,圆环状,好径较小,其中有一长条状缺口。
大溪文化磨制石斧
新石器时代
通长18.1cm、刃宽11.4cm、厚4.1cm
砾石,石质呈黑灰色,器型较大,弧顶,两侧直,背面正面均呈弧形,刃部残缺,有使用过的痕迹,通体磨制。
大溪文化磨制石斧
新石器时代
通长11cm、刃宽5.6cm、厚3.5cm
砾石,石质呈青绿色,弧顶,两侧直,背面、正面均呈弧形,通体磨制,刃部宽于顶部,双面刃,刃部锋利,有使用过的痕迹。
大溪文化磨制石斧
新石器时代
通长12.9cm、刃宽6.6cm、厚2.4cm
砾石,石质呈黑灰色,平面略呈梯形,近平顶,双面弧刃,刃部锋利,有使用过的痕迹,磨制,部分保留砾石自然面。
大溪文化灰褐色石球
新石器时代
最大直径4.3cm、最小直径4cm
砾石,石质呈灰褐色,圆球形,实心素面。
大溪文化磨制石凿
新石器时代
通长9.7cm、宽2.7cm、厚1.4cm
砾石,石质呈青绿色,通体呈窄长条状,刃锋弧肩,全身只有刃部加以磨制,其它均为砾自然面。
大溪文化磨制石锛
新石器时代
通长4.9cm、刃宽3.2cm、厚0.8cm
砾石,石质呈米黄色,为砾石上剥落下来的一小片磨制而成,平面呈梯形,两侧背面及刃部均经磨制,平顶,两侧直,单面弧刃,刃部锋利,有使用过的痕迹,器型小巧。
大溪文化磨制石锛
新石器时代
通长6.4cm、刃宽3.6cm、厚1.3cm
细小砾石,石质呈米黄色,弧顶,两侧直,单面弧刃,刃部锋利,刃部宽于顶部,磨制,局部保留砾石原貌,器型小巧。
大溪文化磨制石锛
新石器时代
通长7cm、刃宽4cm、厚0.8cm
为砾石上剥落下来的小石片磨制而成,石质呈米黄色和青灰色,弧顶,两侧直,单面弧刃,刃部锋利,刃部略宽于顶部,扁平状,平面略呈梯形,器型小巧。
大溪文化磨制石锛
新石器时代
通长8.3cm、刃宽5.9cm、厚1.5cm
砾石,石质呈米黄色,平面近梯形,平顶,单面弧刃,刃部锋利,刃部宽于顶部,通体磨制较细,局部保留劈裂面。
大溪文化磨制石锛
新石器时代
通长9.1cm、刃宽5.3cm、厚1.6cm
砾石,石质呈灰褐色,弧顶,两侧直,单面弧刃,刃部锋利,有使用过的痕迹,刃部宽于顶部,平面略呈梯形,磨制,局部保留砾石自然面。
大溪文化磨制石锛
新石器时代
通长8.7cm、刃宽4.3cm、厚1.2cm
砾石,石质呈墨绿色,平面略呈梯形,两侧直,单面弧刃,刃部锋利,刃部有使用痕迹,磨制,顶部保留砾石自然面。
石砚
宋(960~1279)
高2.5cm、长16.4cm、宽10.2cm
砚石,正面、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四周留有边框并略高于中部,一端近边框处为一斜向凹窝,并在一角上饰一乌龟,其头正伸向凹槽;背面两侧较高,中部为一弧形凹槽。通体为黑色,石质细腻,做工精制,所饰乌龟更是形象。
铭文透雕龙纹端砚
清雍正(1616~1911)
长26cm、宽16cm、高6cm
青灰色砚石,长方体,底为长方形槽状,顶端透雕龙纹,边框浅刻不规则纹样,两侧及底均阴刻铭文,右侧行草28字:“温而栗,丽以则.是错是攻,刚克柔克,动而宣哲人之言,静则蕴恭人之德。”落款为“己亥秋八月 若林王澍”,其下方有两枚方形钤印:“王”、“澍”;左侧隶书21字:“廉则正,宽能受,惟其质之重厚也,故宐居君子之座右。”落款为“鹿山”;底部楷书74字:“厚重则少文,孰坚而秀也。迟钝者匿彩,孰朴而茂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赳赳乎若起蛟龙而走也。上窥仓颉造字之初,何问乎程邈史籀也,长留浑浑噩噩之遗,矧兹毛苌伏生所指授也。”落款为“雍正三年长至 芳初余甸”。
杭世骏款铭文端砚石
清(1695~1773)
长36.2cm、宽18.5cm、厚6cm
清阴刻自通晓端砚材质端石,色深黑,长方形,正背两面均阴刻出长方形框,正面阴刻铭文一篇,行书,纵八行。
内容为:兴酣督我浣吟笔我未经眸写不得
画师唤绘考工图尺寸分明遵古式
嗟君磊落员奇志万里孤行不得试
三车竗谛我能参并驾攓雪造秋寺
平安之义请一论太行屡有倾自人
无危之与让子占畅好花墅频嬉春
噫吁乎此东夹漈不能考说与杨诲
仍未了凥论神马至理存读我长歌
背面右上侧阴刻铭文标题“自通晓”,其左下侧落款为“仁和杭世骏”并有钤印两方:阳文“杭世骏印”、阴文“堇浦”。